今文物馆内陈列着红军长征途中岷江河畔的石头,其上有几处用阿拉伯语书写的红军标语,一般史料上习惯性地称之为“回文”标语。确切地说不是“回文”,中国的回族并没有自己特定的语言文字,都是用阿拉伯文诵读,在那个时期能用阿拉伯文书写红军标语的,是少数接受过正规阿拉伯文化知识教育的回族穆斯林人士。

长征时期散落在雪山草地间的阿拉伯文标语,主要出自江油中坝清真寺阿訇肖福祯之手,红军诸多书写有“回番”的标语、文告多受肖福祯的影响。
肖福祯,回族,出生在成都市西华门,幼年就读于成都清真寺,系统地学习了阿拉伯文,对伊斯兰教经典读物颇有研究。学成后,于1923年受聘于江油中坝镇清真寺任主寺阿訇,主持中坝清真寺教务达12年。

历史上,李白故里江油是川西北的富庶之地,是成都的北方门户,商业发达。商业发达的地方一般都有回族穆斯林经商的身影,江油中坝地区更不例外。穆斯林长期往来于藏羌地区,一般都通晓藏羌语言、熟悉松茂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,成为连接松茂地区与成都平原的桥梁。

1935年4月,渡过嘉陵江的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、江油地区的邓锡侯部,并伺机向川甘边发展攻势。方面军在江油中坝、北川得益于当地回族穆斯林的协助,了解和掌握了不少川西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,为下一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建政工作打下了基础。

4月中旬,红军相继进入城镇。中坝镇北街为回族穆斯林的聚居区,红军非常注意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,战士们即使露宿街头、大树下,也不惊扰穆斯林群众,更不借用回族百姓的生活炊具,不轻易进出清真寺。
红军在江油期间,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在中坝马家沱王爷庙召集中坝地区宗教界、商界人士开会,宣传共产党的政策、主张,中坝清真寺当时的开学阿訇肖福祯听后深受感动,对红军的平等自由观大加赞赏,相信红军就是为贫苦百姓谋福利的军队,共产党就是为大多数穷人谋福利的政党,因而接触了不少红军将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