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7月28日,西北军132师中将师长赵登禹和他的老上级29军中将副军长佟麟阁在永定门外大红门一带的对日作战中,相继战死,壮烈殉国。
赵登禹简介
赵登禹(1898—1937年),字舜城,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,抗日烈士,中国国民党党员。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,任冯的随身护兵,跟随参加北伐战争,后国民党军改编,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。跟随冯玉祥参加“中原大战”,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,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。 1937年7月28日,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,时年39岁,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。

为了纪念赵登禹,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“赵登禹路”;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,被命名为“赵登禹大街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确任赵登禹为抗日烈士。2009年9月,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、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
只身干掉大老虎的民国牛人
赵登禹将军率领的29军大刀队所向披靡,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的故事,可谓人尽知晓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赵登禹还曾只身打死一只猛虎,被誉为“民国武松”。
赵登禹是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人,精于拳术,善使大刀,能与十余人对阵,可举数百斤石磙。1914年16岁时,听曾在冯玉祥部当过兵的乡亲说,冯玉祥参加过辛亥革命,带兵纪律严明,不扰百姓,遂与同村少年结伴,千里步行去陕西投奔冯军。当时冯军兵额已满,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“只管饭,不发饷”的副兵。

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。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。两年后,冯玉祥在阅视操练时,一眼看中卓而不凡的赵登禹。那时赵登禹已长成身高1.9米的大汉,脚蹬1尺2寸长的大鞋。冯玉祥将他叫出队列,问他会不会摔跤,敢不敢与自己比试。赵登禹连胜三跤,吓得同伴们怪他得罪了大官。不料第二天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,当了“马弁”,即警卫员。
